“认识生命的钥匙”——合成生物学进展小盘点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是一门“汇聚”型的新兴学科,它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融会工程学原理,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重编、改造天然的或设计合成新的生物体系,以揭示生命规律和构筑新一代生物工程体系,被誉为“认识生命的钥匙”、改变未来的颠覆性技术,被国内科学家概括为“建物致知,建物致用”。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技术革新对于生命保障的重要性,合成生物学也在为解决这些民生生计问题提供着更多更新的解决方案。





(一)藻类蛋白质研发新冠抗体检测试剂



      新型冠状病毒之所以肆虐爆发,一方面在于其快速感染性,另一方面则是现有技术对检测、控制能力不足以满足全球需求,特别是蛋白质类检测试剂,现有的动物体培养技术难以在目前特殊时期下快速满足使用需要。于是极富创造力的合成生物学家们开始另辟蹊径。据Western News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将藻类作为生产工厂,来制造相关的蛋白质用以识别新冠病毒。


目前市场上新冠病毒的检测试剂主要依赖于昆虫或哺乳动物细胞等试剂中制造的蛋白质,其价格昂贵且较难改造,而藻类生产的蛋白质是较为容易设计改造的,且藻类的培养成本十分低廉,行业上均采用的是最为普遍的悬浮发酵技术。这项研究极大降低了指定蛋白质类化合物的生产效率,为蛋白抗体产业提供了重要思路。



新冠病毒模型

(图源:网络)





(二)水凝胶培养微生物系统



     如果加拿大研究团队的成果让你认为藻类的培养都是极其容易的,那小编只能说你对藻类的认识还是太浅显了。就和微生物培养一样,尽管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微生物(发霉的面包、腐烂的苹果……),但真的要培养好微生物,那也是困难重重。


      目前大多数微生物的培养都依赖于悬浮发酵技术,但是这种技术不易携带、不可重复使用且产物不适合按需生产。因此,研发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培养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传统悬浮发酵技术对于微生物培养的缺点,美国德克萨斯大学Hal S. Alper团队在Nat Commun期刊上的给出了他们相关的研究进展[1],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水凝胶系统,这种系统是在水凝胶中对微生物进行分区和共培养,并可以对微生物进行生产所需产物的操作。水凝胶不仅可以对微生物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其在超过1年的重复使用中还能够维持一定的功能,而且在该系统中微生物的生产效率优于传统的悬浮发酵培养技术。水凝胶系统培养微生物,不仅保障了微生物稳定的生长环境,更有利于培养体系中成分物质的活性保持,期待该技术尽早实现商业化应用。



水凝胶系统相关培养方式

(图源:Nat Commun期刊)

   




(三)合成生物学结合AI发掘新抗生素技术



    微生物不仅有培养难易之分,更有对人体利害之分。对于那些顽固侵害健康的微生物,合成生物学家们结合前沿的AI技术,创造了一种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小明因为不小心感染了一种病菌微生物A而生病了,在常规医疗下,使用抗生素A就可以快速杀死病原体而使症状消失。但不巧的是,由于小明本身体质和早期用药习惯等原因,前期多次使用该抗生素A进行自身治疗,无形中导致了微生物A在他体内对抗生素形成了抗药性,这让小明痛苦不已。


     除了自然选择和等待漫长的新药研发,难道对抗药性问题就没有其他解决方案了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于Cell期刊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进展[2],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将合成生物学与计算机AI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既有数据的分析建立相应的模型,依托计算机AI技术,对模型就行大数据分析与预测,从而寻找发掘新型的、个性化的抗生素分子。该技术不仅为解决全局性抗药耐药问题提供了思路,更为未来定制化医疗提供了重要方向。



结合AI发掘新抗生素技术

(图源:Cell期刊)

     





(四)基因重组改造的噬菌体用于检测李斯特菌



     区别于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的“事后抗生素”解决方案,Susanne Meile等则提出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思路。根据该团队在在Appl Environ Microbiol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结果[3],他们使用基因重组技术改造了一种噬菌体,可用于检测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李斯特菌会引起食源性疾病,因此对其的检测尤为重要。噬菌体作为一种细菌病毒,能以细菌为宿主,进入细菌体内,而这种经过基因重组改造的噬菌体能够在进入李斯特菌体内后呈现相应的指标,方便检测病菌。这就使得病原体在进入生物体内前就得到了有效控制,无需再使用额外的抗生素进行补救式治疗。



噬菌体进入细菌体内过程

(图源:网络)

     




(五)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多元化应用



     作为合成生物学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基因重组技术不仅仅能用于噬菌体的改造,它更大的价值在于让微生物具备更强的商业化生产能力。通过将特定化合物合成所需的最小基因信息导入到廉价易培养的微生物中,不仅降低了单位产量成本,还提升了单位时空的产出效率。


    基因就是未来产业的生产力,如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团队在ACS Synth Biol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4],描述了一种基因重组的大肠杆菌,这种大肠杆菌能够自主合成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天然分子——藏红花素。传统获取藏红花素仅能依靠番红花植物种植提取,种植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及收获后二次加工提取的成本等导致藏红花素无法真正商业化量产。而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既降低了成本,又加快了生产速度,这是藏红花素合成的重大突破。


     合成生物学中有许多有关生物的改造的技术,除了基因重组,还能够直接对细胞进行设计改造,使其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等国际研究团队于Science期刊发表研究进展,其研究团队工程化地改造了人胰岛β细胞,将细胞与外界交换物质的两种通道组合,得到了一种可以受到电刺激而分泌胰岛素的工程化细胞,且这种细胞不会受到血糖浓度的影响,可利用电刺激主动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实现了对胰岛素合成和释放的精准调控,为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糖尿病相关机制

(图源:网络)


     不仅仅是改造,科学家们还做到了人造的层次,据德国马普所和法国波尔多大学的研究团队于Science期刊发表的研究来看,他们开发了一种自动化人造叶绿体组装平台,该研究做到了两点创新,其中一点是将合成生物学与纳米微流控技术相结合,研发合成出了细胞大小的液滴,能够直接作为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葡萄糖等物质;另外一点是自动化的人造叶绿体组装平台,该平台在生产时可以调整其中的一系列条件,最终根据人们的需求合成相应的物质。这一研究将来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如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以及医学等。



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大小的液滴

(图源:Science期刊)





(六)一种新型的PET水解酶



     不论是细胞改造还是基因重组,都离不开相应的工程酶的作用,同样的,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也离不开酶的作用,比如在胃中助消化的胃蛋白酶、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当做催化剂的酶等等,这些酶都是已经存在的,那么能不能自己设计创造一种酶呢?


      根据上述的想法,V. Tournier在Nature期刊中发表的研究[5]为我们的疑惑作出了解答了,该研究经过工程设计创造出了一种新的PET水解酶。PET是全球每年生产最为丰富的一种塑料,对于PET的分解、降解一直是许多人希望能够做到、做得妥善的事情,而对于PET水解酶的研究设计也不曾停止过,只是以往设计创造的PET水解酶效率较低,而该新型的PET水解酶在10小时内最终实现了至少将90%的PET进行降解,优于迄今为止报道的所有PET水解酶,同时新型的PET水解酶还能在塑料加工完成前对其进行降解回收,实现循环利用理念。



分子水平下的PET水解酶

(图源:Nature期刊)




小结

    合成生物学总体而言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许多生活中发现的、发生的物质或事件都有可能给合成生物学带来发展的空间,例如生活垃圾塑料,就促使的塑料水解酶的发展,又如对于某种东西的需求,那么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就能够达到高产等等。因此,对于这一行业来说,我们不仅仅要关注科技前沿的技术发展,也需要关注自身及他人的情况,确定某一样东西是否值得去做,是否能够做到,让灵感从生活中激发,将成果置于生活中使用。




参考文献

[1] Johnston T G , Yuan S F , Wagner J M , et al.Compartmentalized microbes and co-cultures in hydrogels for on-demandbioproduction and preservation[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563.

[2] Stokes J M , Yang K, Swanson K , et al.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to Antibiotic Discovery[J]. Cell,2020, 181(2):475-483.

[3] Meile S , Sarbach A, Du J , et al. Engineered reporter phages for rapid bioluminescence-based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viable Listeria cell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 2020.

[4] Pu X , He C , Yang Y, et al. In Vivo Production of Five Crocins in the Engineered Escherichiacoli[J]. ACS Synthetic Biology, 2020.

[5] Tournier V , TophamC M , Gilles A , et al. An engineered PET depolymerase to break down andrecycle plastic bottles[J]. Nature, 2020, 580(7802):216-219.

 封面图源:Focuses on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and produc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唯铂莱 唯铂莱官方网站